耳朵生病了会直接影响到宝宝的听力,所以耳病无小事。宝宝耳朵结构的特殊性导致细菌总爱来找茬,耳鼻喉科专家为你分析宝宝最容易得的耳朵疾病,教你如何预防、发现和治疗护理这些小耳朵的大问题。
为什么生病
为什么宝宝容易感染中耳炎?根源就在耳咽管。耳咽管是连接鼻咽部(即后鼻孔后方)和中耳的管道,它的作用是通过间歇性开放,向中耳不断提供新鲜空气,以保证中耳内气压与大气压一致。但是,小宝宝的耳咽管不仅无法有效开关,而且又短又宽,其位置又几乎与鼻腔平行,所以当宝宝感冒时,细菌很容易从鼻咽部顺耳咽管直上进入耳朵,引发中耳炎。随着宝宝年龄增长,耳咽管会逐渐发育完善,大约10岁以后宝宝患中耳炎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。
宝宝的表现
去医院
急性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,有可能导致中耳长期发炎,继而并发传导性听力障碍、极个别的严重病例甚至可能出现颜面神经麻痹、内耳迷路发炎、脑脓疡等疾病。所以如果怀疑是中耳炎,应该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。
通常,确诊是急性中耳炎后,医生会先开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,必要时还会开滴耳药物。因为中耳的炎症通常与鼻腔的炎症有关,所以医生不仅会检查耳道,还会查看鼻腔的情况。如果宝宝的鼻子有炎症,医生会同时治疗鼻炎,将鼻涕吸出、使用雾化喷鼻药等。
如果宝宝服药超过六周,鼓膜发炎的情况仍未改善,医生会视状况建议进行鼓膜切开引流手术,也就是在鼓膜上切一个很小的孔,将中耳里的液体引流出来。切开治疗大概1周左右痊愈。
妈妈要做的事
妈妈们最担心的问题:鼓膜穿孔会影响宝宝的听力吗?
绝大部分宝宝鼓膜穿孔后能自行修复,妈妈们不必太过担心。最重要的是遵照医嘱完成整个疗程,有些妈妈看到宝宝服药2~3天后症状缓解就擅自停药或是不去复诊,结果导致急性中耳炎没有彻底根治,炎症反复发作,最终导致听力受损。
为什么生病
也叫渗出性中耳炎、积液性中耳炎。
急性中耳炎服药后,宝宝的各种病状消失时,父母们往往会放松警惕,其实,鼓膜虽然已经不再发炎,但炎症引发的鼓室积液还需要一段时间被自体吸收,这就是为什么医生会要求你复诊。如果你没有遵照医嘱完成整个疗程,或是这期间又反复感冒,鼓室里的积液可能持续存在,转为分泌性中耳炎。
分泌性中耳炎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腺样体肥大,腺样体是鼻咽部的淋巴组织,肥大的情况下可能阻塞咽鼓管咽口。
宝宝的表现
去医院
医生可能会让宝宝做一些听力检查(如果声导抗、纯音侧听)以来确诊。如果宝宝没有感染其他病症,75%~90%的分泌性中耳炎可以经自体吸收而痊愈。
如果同时有鼻塞症状,医生会检查是否存在腺样体肥大。
如果情况比较严重,医生可能会将鼓膜切开,将里面的积液释放出来。假如宝宝反复感染,医生可能会使用鼓膜管进行治疗,就是对鼓膜进行穿刺,然后把一个很小的塑胶管放置在穿刺部位。鼓膜管会放置6个月到1年。如果存在腺样体肥大,则在置管同时做腺样体切除。
妈妈要做的事
为什么生病
外耳道湿疹与湿疹一样都是过敏性疾病。导致宝宝外耳道湿疹最常见原因是湿热,如躺着喂奶、喝水、洗澡时水进入耳朵,或是宝宝习惯侧睡,耳朵被压在枕头里,汗液进入耳朵,刺激了耳廓和外耳道肌肤,造成轻度炎症。
宝宝的表现
去医院
宝宝外耳道的湿疹往往同时伴有全身其他地方的湿疹,症状较重时可以全身应用抗过敏的药物。耳道也可以涂抗过敏的软膏来缓解症状。
妈妈要做的事
为什么生病
多数是因为耳朵流进了液体,如水、奶或汗液等,或是清理耳垢时不小心划破了外耳道皮肤,细菌乘机侵入所引起的。
宝宝的表现
去医院
医生会根据病情轻重开立口服或注射抗生素、滴耳液,消炎止痛。如果耳道内的破损处有了脓点,医生会把脓排出,以防止炎症进一步恶化,影响听力。
妈妈要做的事
你以为耳病只是耳朵的问题,其实它可能涉及很多方面,医生可能会问到这些问题,你要有所准备:
简单的自测——宝宝听得见吗?
出生~3个月
3~6个月
6~12个月
12~18个月:
(文章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医院删除)
微信扫码预约